2011年5月,微信發布2.0版,上線了語音對講功能。一時間,微信把手機變成了對講機,在哈爾濱的街頭看見金發碧眼高個子的外國人對著手機一頓嘰里呱啦,特別有趣。語音對講也幫微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轉眼五年過去了,隨著微信工程師不斷攻堅,微信的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強大到什么程度呢?開始內測小程序的微信已隱隱發展為站在android和IOS肩膀上的新OS,雖然微信已經如此強大,但為微信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語音對講,依舊是大多數微信用戶的喜愛。
五年來,語音對講依舊被微信用戶喜愛,是因為語音對講有很多優點:
①操作簡潔方便,手指按住說話,手指松開發送,手指上劃取消。如果神雕大俠楊過穿越到我們這個時代,也會為語音對講這么貼心的功能點贊。
②語音承載的信息量更多,能夠通過語調傳遞情緒,表達更立體的自己。
③語音對講更快捷,語速快的人,一分鐘可以說上三四百字,打字快的人,一分鐘打二百字已不容易,還得是在電腦上。
④語音對講不用擔心對方截屏。
但是,說得難聽一點,語音對講,其實是方便了自己,麻煩了別人:
①一條60s的語音,需要60s才能聽完,但如果把60s的語音轉換成文字,用不上30s就可以看完。
②語音的信息密度更高,而成年人的瞬間記憶力遠不如黑猩猩,收語音的人聽一條60s的語音,需要全神貫注調動記憶力,先把語音信息一一存儲到大腦,不然有可能聽到后邊忘記前邊。
③微信語音沒有進度條,如果語音中哪一塊沒聽清,還需要從頭再聽一遍。
④有很多場合(比如開會)不適合聽語音,但接收者卻不能在聽語音前預判這條語音消息的重要程度,從而選擇立即聽還是延后聽。
⑤靠近耳邊聽語音的同時不能回復對方,既不能回復對方文字,更不能回復對方語音;如果是外放或者用耳機聽,不能直接回復對方語音。
⑥微信的語音轉文字精準度還不夠高,如果語音發送者有口音,還需再聽一遍語音才能得到準確的信息,另外,語音轉文字時因為是全屏,所以也不能同時回復對方。
⑦總是湊耳邊聽語音傷耳朵,我上高中時用耳機聽英語聽多了,耳朵已有小小損傷。
為什么不試試語音輸入呢?
語音輸入在速度上并不比語音對講慢多少,但大大提高了別人獲取信息的效率,用語音輸入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
現在,主流輸入法的語音輸入精準度已高達95%以上,日常聊天甚至可以達到100%的準確率。除了輸入法,微信客戶端也自帶語音輸入功能,請注意,我說的是語音輸入,不是語音對講,也不是語音轉文字!
另外,使用語音輸入還可以糾正我們的發音,你那么在意說英語的口音,為什么就不在意說漢語的口音?說普通話也好,說方言(如粵語)也好,發音更標準既能展現自己良好的精神風貌,又能體現對別人的尊重。
除了糾正發音,使用語音輸入還能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我們在用語音對講時,會不自覺地加入“這個”、“那個”、“嗯”、“啊”這些沒意義的詞匯,接收者也會自動過濾這些無關的詞匯,但輸入法做不到,于是,我們在使用語音輸入時,就會下意識地強迫自己不要帶那些無用的詞匯,天長日久,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提高了,我們在會議上發言時也不會一個勁地“嗯啊,這個,那個”的了,吭哧憋肚的自己一去不返,不好嗎?
最后,語音輸入還能提升我們的詞匯量,提升我們用詞的準確度。因為語音帶語氣和情緒,所以,一些簡單的詞匯也能玩出花樣表達不同的含義,如果我們癡迷于語音對講,我們必然沒有拓寬自己詞匯量的欲望。另外,讀書不認真也好,學藝不精也罷,每個人都可能記錯一些字詞和成語(或者記錯發音或者干脆記錯詞),在語音對講時,影響并不大,語音接收者(尤其是熟悉的人)會在腦海中自動校正語音中的錯誤,但輸入法做不到,所以,為了讓輸入法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我們的語音,我們會強迫自己矯正,提升用詞的準確度。
PS:安卓版微信擁有夜間模式,當你在微信環境內進入公眾號圖文(或其他鏈接),長按,會出來個“夜間全屏閱讀”的選項,進入就是夜間模式了。